图书馆研究 ›› 2020, Vol. 50 ›› Issue (5): 110-116.doi: 10.3969/j.issn.2095-5197(2020)05-0110-07
陈廉芳
收稿日期:
2019-12-16
出版日期:
2020-09-30
发布日期:
2020-12-12
作者简介:
陈廉芳(1980-),男,副研究馆员, 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
CHEN Lian-fang
Received:
2019-12-16
Online:
2020-09-30
Published:
2020-12-12
摘要: 探索数字图书馆领域不同合作方式的论文被引频次差异性,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论文合作的参考。使用SPSS软件,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两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发现论文合作方式对被引频次有如下影响:作者人数为2或3的要显著高于独著的,单位内合作与单位间合作无显著差异;馆员为第一作者的,馆员与馆员合作无显著差异于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也一样;合作对不同基金级别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呈现不同,无基金的有显著差异,有基金的无显著差异;合作对不同等级影响因子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呈现不同,中间级别的有显著差异,两端无显著差异。
中图分类号:
陈廉芳. 论文合作方式影响被引频次吗?*——基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统计分析[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5): 110-116.
CHEN Lian-fang.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aper Cooperation Mode on Citation Frequency:Based on statistic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libraries[J]. Library Research, 2020, 50(5): 110-116.
[1]段宇锋,刘俊茹,步坤.期刊特征与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2):13-18.[2]刘则渊. 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J]. 科学学研究,2012,30(4):481-486.[3]苏芳荔. 科研合作对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44-148.[4]刘小鹏,姜雪.基于论文被引频次的中国医院科研合作状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7):60-64.[5]RONDA-PUPO G A, KATZ J S. The power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 impact and multi-authorship patterns in articl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journals[J]. Scientometrics, 2018,114(3):919-932.[6]Matveeva N N, Poldin O V. How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Relate to Their Citation Indicators:A Co- Authorship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Google Scholar [R].Moscow: 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 2017.[7]王黎明,张啸岳,俞立平.论文作者数与被引频次关系的再思考[J].情报杂志,2019,38(9):166-170,157.[8]IRIBARREN- MAESTRO I, LASCURAIN- SáNCHEZ M L, SANZ- CASADO E. Are multi- authorship and visibility related? :Study of ten research areas at Carlos ⅢUniversity of Madrid[J]. Scientometrics, 2009,79(1):191-200.[9]THIJS B, COSTAS R, GL?NZEL W. Multi-authorship and citation advantage, a mythical relationship[R/OL].[2019- 10- 19].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9286577_Multi- authorship_and_citation_advan tage_a_mythical_relationship.[10]《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图书馆员论文撰写与投稿指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47. |
[1] | 刘晓波. 数字孪生驱动的图书馆服务探索与思考[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3): 106-111. |
[2] | 杨 勇1,李文文2,陈玉平1,陈天娥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现状与启示*[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3): 118-128. |
[3] | 李晓旭. 2010-2019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嬗变——基于CNKI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1): 1-8. |
[4] | 康思本1,于兴尚2. 共享经济背景下家庭图书共享模式构建研究*[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1): 18-25. |
[5] | 王 丽1,2. 近十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概述*[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1): 69-73. |
[6] | 张耀坤,徐若晴.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策略研究——基于“双一流”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2): 1-7. |
[7] | 萧凯茵. 设计思维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应用策略分析[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2): 8-17. |
[8] | 郭 璇. 2010-2019年国外暑期阅读项目研究方法探析[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2): 18-26. |
[9] | 付勃达. 生命周期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比较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1, 51(2): 69-79. |
[10] | 黄 俊. 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以陆家嘴“融书房”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21-25. |
[11] | 李路娟1,魏辅轶2. DRAA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方案条款研究[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40-46. |
[12] | 龚 军. 高职院校图书馆强化线上服务体系的思考——以56所“高水平”学校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61-66. |
[13] | 詹 田. 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标准研究*[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75-80. |
[14] | 赵 群. 大数据时代军事人才信息检索能力的塑造[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6): 101-106. |
[15] | 郭晓婉. 公共图书馆建设纪录片中心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研究, 2020, 50(5): 29-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