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互联网领域非常热门的应用。从用户体验出发,运用四要素量化模型,构建大学生移动阅读应用体验评价体系,分别从品牌、内容、功能性、可用性四个指标对不同类型的移动阅读应用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出建议。
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展示和提升其网络形象,但对微博到底能呈现出何种形象却少有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较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厦门大学图书馆新浪微博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获取了其12个月的微博内容文本作为分析样本,提取出相应的高频词汇并构建起共词网络,以此勾勒出厦门大学图书馆微博网络形象并试图一窥高校图书馆微博形象的全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大学图书馆微博对外所呈现的是以认知形象为主,而情感形象展示略显薄弱。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唐大诏令集》版本多达十三种,但仍有遗漏,而且已著录版本,亦有可商榷者,论文试予订补之。
利用网络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1所地级市公共图书馆与36所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广东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还没有引起地方政府与图书馆的足够重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统一的标准规范。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基金;建立广东省地方文献数据库标准,规范全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建立专门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建立广东地方文献协作网站,实现广东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
《江苏艺文志·淮阴卷》“宿迁县”条共收录宿迁著者49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46人。通过翻阅检索地方史志文献资料,辑得失收著者58人,已收著者但有补辑失收作品的11人。
端刻《天发神谶碑》拓本,从侧面反映了清晚期社会上兴起的复古造碑之风。考论此拓本中的题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晚清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祖翼,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天发神谶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视障读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保障他们享有均等的社会文化权益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借鉴中国盲文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服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建议。
对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了整合分析,将活动模式归类为三种:以书为媒、以人为媒、以屏为媒,详细分析了三种模式下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典型案例。高校图书馆要立足信息环境的变化,积极拓展数字阅读推广,穿插、整合“书”“人”“屏”三种模式的综合推广活动,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模式。
李盛铎为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然其生卒年以讹传讹处颇多,常见说法达六种之多。据李盛铎讣闻,佐以民国报章,指出生卒年考订中常见的问题,对李氏生卒年进行辩证。讣闻附带的哀启对李氏为政为学,以及病逝前后情形记述较为详细。对其标点整理,并对讣闻的价值进行简略的讨论。
经典阅读推广已成为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通过了解国内外高校经典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而解析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提出包括加大宣传力度、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指引、了解读者需求提供资源保障、关注读者心理并营造舒适空间、借助社会资源和利用自媒体等由点及面的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体系构建的建议。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工具正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介绍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提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微信公众号服务的重要性。同时,对目前微信公众号在图书馆移动服务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图书馆微信账号平台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院校开通图书馆微信服务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平台。介绍了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特色,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提供参考。